?
近日,記者深入一些糧食主產區采訪發現,黑土地退化、地下水超采、土壤污染等問題治理加快,耕地正重回綠色和健康,為穩定糧食產能、促進農民增收奠定基礎。
為寶貴黑土“加油”
走進黑龍江省海倫市自新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大豆田,腳往壟溝上一踩,黑土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腳印。合作社理事長付正武抓起一把黑土攥成了團,松開后黑土又散開落地。
“這是好土,下雨后壟溝里一般看不到水,地還特別松軟,抗旱保墑能力強。”付正武說,這幾年通過深翻整地、秸稈粉碎全量還田等綜合性措施,黑土地又“有勁兒”了。
“一兩黑土二兩油”,黑土是世界公認的肥沃土壤。但由于長期墾殖,我國一些地區的黑土地出現退化,有機質含量下降。近年來,我國加大黑土地保護力度,采取工程、農藝、生物等多種措施,調動農民積極性,共同把黑土地保護好、利用好。
黑土地正變得更黑。在黑龍江省綏化市綏棱縣上集鎮寶田村,1030畝綠油油的水稻連成一片“稻海”。這是寶田綠色水稻高產示范區,該示范區近年持續開展水稻秸稈粉碎深翻還田、增施有機肥等黑土保護模式,成效明顯。
寶田村黨總支書記連忠林說,經有關部門測算,示范區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比2015年提高3%以上。
推進休耕輪作,有效“藏糧于地”。綏棱縣克東向榮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去年種了7000余畝玉米,今年輪作改種大豆,每畝補貼150元。合作社負責人劉峰說,輪作讓病蟲害減少,讓黑土地“歇口氣”,提高土壤肥力。去年,黑龍江省完成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面積1369.39萬畝。
保護性耕作在黑土地上興起。在吉林省梨樹縣梨樹鎮高家村的一塊試驗田,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關義新正記錄測試數據。當地農民秋天將玉米秸稈還田,第二年春天用免耕播種機直接播種。
關義新對免耕保護性耕作技術跟蹤研究多年,他說,經過數據對比,應用保護性耕作技術能減少土壤風蝕、水蝕,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,黑土地得到保護,玉米長勢更好。
今年3月,有關部門聯合印發的《東北黑土地保護性耕作行動計劃(2020—2025年)》提出,中央財政通過現有渠道積極支持東北地區保護性耕作發展,力爭到2025年,保護性耕作實施面積達到1.4億畝。